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风雨同舟:七十年的传承与印记
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即将迎来建院7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系列专栏,回顾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七院的历史长廊,回望那些共经风雨的日子,以及那些代代传承的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动人故事。
我在杭七院的财务岁月
周景修
回想起1975年,当我初次踏入杭州七院的大门时,这里还只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医院,仅有100个床位和180多名职工。那时的我,作为一个下乡归来的知识青年,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医院的老行政楼,那栋红房子,至今仍屹立不倒,仿佛成了那段时光的见证者。
我的起点并不高,刚到医院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从初中毕业到农村下乡,后来进入财务科学习收费。80年代,我被调任为总务科长。我边学边做,逐渐从财务专业转向了总务管理。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能力,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在未知中寻求突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又相继担任了财务科长和分管后勤的副院长。那时候,医院的财务工作几乎全靠手工完成,从挂号收费到住院处的进出院手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细心操作。因此,我强迫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以应对日益复杂的财务工作。
担任财务科长的期间,我深刻意识到医院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规划,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我深入分析了医院的财务状况,明确了医院资产和人员支出的规模,制定了人才引进和资金使用的计划,并逐步形成了以会计制度为基础且适应医院实际情况的财务管理规范。在此基础上,我们酝酿并形成了医院的《奖金改革分配方案》,这一方案为医院的高质量运营注入了新的活力。
还有一件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事情,那就是有一次财务系统突然故障,全体团队12小时的连夜努力,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抗争,终于在工作日开诊前恢复正常。那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和应急预案的重要性。
如今,我已多年从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了。回望过去,我与财务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那些深刻的记忆,都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们不仅见证了我的成长和进步,更激励我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前行,为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口述整理)
我心中的精神科
张永华
记得我刚调入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任院长时,医院的景象与现在大相径庭。那时候,病人不多,医院所在的古荡总是成为别人开玩笑的对象。当我告诉红会医院的同事们我将要去那里工作时,他们中有些人半开玩笑地问我是不是因为犯错被“发配”了。但我笑着回答,我是自愿的,我想现在这个时代精神科必定大有可为。
我深知,尽管当时医院在重型精神障碍的治疗上做得很好,但在轻症病人的收治上还存在很大的空白。于是,我决定将我的工作重点放在拓展亚专科和轻症学科上,比如睡眠障碍的诊疗、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诊治等。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推动这些医疗业务的发展,因为我相信,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我们的服务,我们才能真正打破社会对精神科的偏见和误解。
作为一名从综合性医院走出来的内科医生,我刚到医院时确实面临了许多挑战。我对精神科的业务并不熟悉,而且我也感受到了一些职工对非精神科专业领导的“不服气”。但我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将其视为前进的动力。我知道,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深入学习了精神科的专业知识,并尝试运用我所掌握的内科知识,从另一个角度去解决与精神相关的问题。我记得有一次,我运用腰穿的方法成功鉴别了一例变异性脑炎,这让我深感医学的魅力和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这次经历也让我更加坚信,只有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才能让医学的发展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医院的几年里,我见证了它的飞速发展。我们引进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吸引了更多的优秀医生加入我们的团队。更重要的是,我所倡导的“用另一只眼睛、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和治疗精神科疾病的理念,已经逐渐在医院内生根发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主持建设睡眠医学的发展,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这些努力逐渐改变了社会对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认知。它不再是一个被人避讳的地方,而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温暖的心理殿堂。每当看到患者在这里得到帮助和改变,我都深感欣慰和自豪。我所从事的精神卫生事业凝聚着重生的力量,给予人爱与希望,重塑心理健康,人间值得,温暖常在。
(口述整理)
文中图片部分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建院70周年筹备组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