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风雨同舟:七十年的传承与印记
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即将迎来建院7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推出系列专栏,回顾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七院的历史长廊,回望那些共经风雨的日子,以及那些代代传承的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动人故事。
我们都是一家人
汪美琴
那是70年代的一天,院领导急忙忙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马上动身去上海的医院一趟。面对这件十万火急上的事情,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是什么事这么急呢?
当时我们医院的开院元老姚旭医生视网膜脱落,眼睛很可能面临失明,受限于那个时候的医疗条件,急需前往上海第一医院进行手术。紧急关头,院领导十分重视,马上找到我,因为我丈夫是上海人,希望我能帮忙联络。我赶紧联系身在上海的公公帮忙挂号、找医生,公公爽快地答应了。他跑前跑后,联系到医生,说明紧急情况,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入院的第二天就安排手术了。手术当天,我陪在姚医生旁边悉心照顾他,晚上也陪护在床边。直到第二天姚医生家属赶来我才回杭,心里的大石头才落了地。
后来姚医生视力恢复的挺好,一直记得我当时的一点举手之劳,我也很感动。在医院呆了一辈子了,我跟他,我跟医院的其他职工之间,已经远远超越了同事之情,我们都是一家人了。
(口述整理)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汪美琴
1954年,我来到杭七院参加护理工作,在七院奋斗了37年,我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也收获了人生的宝贵财富。
从广济护校毕业后,正值解放初期,各地急需人才,我被分配到杭七院。当时的七院修建在古荡炮台山上,非常偏僻,但是我内心一点也不抗拒,因为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去向。那时候医院的条件非常艰苦,宿舍还是茅草房,路也是石子路,医院就组织大家割草,医生、护士、工人一起,分任务,女生70斤,男生100斤,大家一起劳动、开荒,干得滋滋有味。碰到下雨天,病房一楼积水很深,我们就穿着胶鞋开展护理工作,没有一丝怨言、也没有任何的害怕和退缩,艰苦的环境反而锻造了我们迎难而上的精神。
60年代,医院的学习氛围很浓厚,我报名参加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上课时间是晚上7点到9点,路上得花费半小时,课后回家还得搞个人卫生,再马不停蹄地赶去上夜班。睡觉就只能在白天休息几个小时,有时候碰到上白班,休息的时间就更少了。
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坚持了4年,拿到了大专毕业证,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现在回想起那段时光,还是非常欣慰的。而且当时像我这样工作期间不断深造、进修、学习的职工非常多,大家共同进步的劲头特别鼓舞人心。
后来浙大校医院建立需要人手,想要我过去,并且由于我爱人在浙大工作,双职工还可以分到更大的房子。但我拒绝了,因为我舍不得七院的精神护理工作,也舍不得多年来的同事情谊。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口述整理)
文中图片部分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建院70周年筹备组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