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与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共同发起举办的“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坛” 第二十一期,也是今年第六期,于08月27日19:00线上相见。这次,我们共同关注“精神疾病物理治疗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本次大讲坛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物理联合诊疗中心邓伟教授主持。
邓伟教授在开场致辞中介绍到本期论坛是系列讲座的第21期,主题为精神疾病物理治疗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目的是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精神医学及脑科学中物理治疗干预手段的最新发展。
本次会议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王红星教授和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龚哲峰教授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李浩洪教授担任本次会议的讨论嘉宾。
邓伟教授首先对三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并期待他们的报告能激发更多思考和讨论,为与会者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宝贵指导。
接下来的讲课环节,王红星教授首先分享了题为“应用无创脑刺激技术治疗神经精神障碍的策略”的报告。
王教授在其报告中深入探讨了无创脑刺激技术,尤其是经颅交流电技术在精神科领域的应用。他首先指出了交流电刺激技术可以划分为小电流和强电流,其中存在一个理想的电流区间,既能发挥强电流的效果,又避免小电流效果不足的问题。王教授回顾了2009年世界神经调控学会对神经调控的定义,强调了电刺激和化学性刺激(如药物)的重要性。他指出,虽然药物广泛用于治疗,但因无法精准作用于特定脑区,常带来不良反应。随着科技发展,除了电刺激,还出现了磁、光、声、热等物理刺激方法。
王教授认为,脑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脑区、网络、通路和递质,单一药物治疗难以全面作用。物理干预手段则能实现多脑区、多通路、多递质、多网络系统的干预。最后王教授提出,精神疾病治疗需多维度评估,核心策略是将强交流电干预作为基础治疗,辅以精准化的弱电流或经颅磁治疗,以消除残存症状。
王教授的报告强调了无创脑刺激技术在精神科治疗中的潜力和重要性,特别是在寻找理想电流区间、精准靶区以及多维度治疗策略方面的探索。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还可能减少不良反应,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随后,龚哲峰教授带来了题为“果蝇幼虫快速前进运动的神经机制”的报告。
龚哲峰教授介绍了他们最新发表在《current biology》上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以果蝇幼虫作为模式动物,对其神经系统控制运动速度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成功解析了果蝇幼虫快速前进运动的神经节机制。
在研究中,龚哲峰教授强调了运动功能在老龄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指出运动功能的衰退往往先于脑功能。他们通过对不同种类动物的运动神经系统进行比较,发现运动神经系统在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研究团队特别关注了中枢模式发生器在运动节律产生中的作用,这是运动控制的关键因素。利用果蝇幼虫神经系统的简化特性,研究团队能够进行细胞水平的研究。他们将速度控制的神经机制问题拆分为两个部分:哪些神经元控制运动,以及这些神经元如何控制运动。
通过精确的实验操作,他们发现了两种关键的神经元:一种负责运动的启动,另一种负责运动的传递。对这些特定神经元的干预能够直接改变果蝇幼虫的运动模式,为运动控制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这项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果蝇幼虫运动控制机制的理解,也可能为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运动功能维护与康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通过对这些基础机制的深入研究,未来可能会开发出新的治疗策略,以改善或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
专家讲课结束后,邓伟教授、王红星教授、龚哲峰教授和李浩洪教授一起进行线上讨论,并回答热心观众的提问。
李浩洪
在临床中,强电流与小电流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
我们的研究发现4毫安以下的小电流基本没有治疗效果,而电休克治疗的电流强度为700毫安以上,在这个区间内,我们发现7毫安电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发现7到15毫安的电流强度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我们总结了弱、强、超强这样的电流强度分类方法。
王红星
龚哲峰
临床中在治疗方案及参数不明确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物理刺激,比如电刺激干预的安全性,会不会有意外发生?
我们也很关注这个问题,在其它疾病,比如脑胶质瘤中,使用100毫安的电流进行进颅刺激是安全的,我们也使用深部电极对电流强度的安全性进行了探索,发现即使电流强度达到20毫安以上仍是安全的,最终我们把这个阈值定在了15毫安。我们也有一些意外的发现,在治疗癫痫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案对患者的睡眠有很大改善,这也启发了我们惊醒睡眠干预方面的研究
王红星
邓伟
龚哲峰教授您谈到了运动的节律,那么这种节律是在遗传当中固有的吗?这些节律和我们的生物节律,例如和近日节律和超日节律有什么样的一些关系?
昼夜节律和我们说的运动节律的关系目前还没有人进行专门的研究,我之前也留意过这个事情,我们有同行老师也做节律的研究,但是都并没有去说运动节律跟昼夜节律这些节律之间的关系。但是我觉得可能是有关系的,为什么?我刚才没有把分子生物学那部分展开,这些运动神经元它实际上表达了我们有一个很有名的基因,这个基因是在不同类型的昆虫中都有的周期基因,获得过诺贝尔奖,这个基因出名是因为它是能够控制动物的昼夜节律的,但是在运动这一块,实际上我们发现的神经元,它也是表达昼夜节律的基因的,但是到现在没有人去研究基因在运动节律里面的功能,我觉得这个不应该是个巧合。
龚哲峰
会议最后由邓伟教授总结发言,他提到了无创神经技术治疗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王教授讲授的相关内容已经被中华医学杂志收录,他鼓励大家深入阅读这些研究成果和经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然后龚志峰教授的报告聚焦于果蝇幼虫的快速运动,通过逐步深入的分析,为与会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李浩洪教授在讨论环节中提出了关于节律和神经震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向。
最后,他提到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在近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医院成立的物理联合诊疗中心以及与浙江大学双脑中心、脑院的合作,表明了医院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他对这些合作和研究的前景表示了乐观和信心。
如果你是“精卫”人,如果你想学习更多精神医学知识、探索脑科学秘密,2024,欢迎加入我们,继续关注 求是精神医学大讲坛 !
文中图片部分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科研与学科建设部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