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7月18日下午,“传统文化与心身治疗系列培训第三期”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报告厅拉开序幕,医院临床医、护人员、心理治疗师及心理服务志愿人员等100多人参加了培训。
浙大精中(杭州七院)作为“传统文化心身治疗发展联盟”倡导发起单位,为了更好的推动传统文化心身治疗的内涵建设及在卫健与教育系统地推广普及,2024年医院开展了“传统文化与心身治疗系列培训”工作。本项系列培训计划每季度举办一期,旨在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本土心理咨询和治疗事业的创新性转化和规范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心理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对心身健康维护的需求。
教学培训部主任刘健主持培训,现场介绍了本期培训主题“中医心理评估与治疗”,邀请了山东中医药大学心理系首任主任张伯华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原医学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杨秋莉教授两位专家来院培训本期项目。
张伯华教授是山东新中鲁中医院(原山东中医药大学中鲁医院)情志心理科中医师、心理师。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客座教授、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荣誉主委。
张伯华教授培训主题为“情志顺势心理治疗”,中医情志顺势心理治疗是继承传统中医情志治疗,古为今用所形成的现代中医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中医情志治疗在中医学发展史中源远流长,《黄帝内经》记载了情志相胜疗法的基本原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五运行大论》)。金元时期情志治疗已在四大医家临证中系统应用,治疗措施、注意事项、副作用处理,治疗师素养等都比较完备。
杨秋莉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中医心理学与叙事医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顾问,神志病分会常委,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精神卫生和心身疾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中医心理学”学科后备带头人。目前以中医心理学与叙事医学、心身医学与养生保健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基于中医心理学与人格、体质测量与情志相胜理论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临床治疗在心理疾病与心身疾病方面的工作。
杨秋莉教授培训主题为“中医心理五态评估与干预”,中医心理学与五态心身辨识系统的建立与临床应用,五态心身辨识与干预技术根据中医人格体质特征,从心理、行为、音乐、运动、饮食、理疗、起居等方面给予来访者综合健康指导,对其从心理-生理-生活方式多层面进行综合调整,整合心理学与中医学给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新的干预方向。
连续两天的培训,现场学习气氛浓厚,培训结束时,参加学员积极分享培训心得,医院开展的“传统文化与心身治疗系列培训”工作,提升了医院专业人员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表示在后续的临床心理治疗或服务中不断实践,更好为患者或来访者提供更加有效的心理干预工作。
文中图片均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教学培训部(董思远)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