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 ,作者林叶知
宣战神经精神疾病,建立中国研、医、患统一战线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爱情并不像一代又一代的艺术作品所描述得那样神秘与不可捉摸。爱情是一系列的大脑事件,有自己的要素,自己的规律,和自己的发展方向。恋爱者或许可以根据这些认知,来揣摩自己现在所处的状况,并且做出决断,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这样一来,或许恋爱会变得轻松一些,变得更加的可体会与可控制。”——海伦·费希尔
爱情,是一门时间的艺术。
因为,在大脑中,它是一系列事件,随时间推移,递序发生,左右着我们的情感体验。
爱情圣经的《爱在》三部曲
2022年,很多人在等一部影片。
《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相同的男女主角,同一段爱情,每隔九年上映一部续集。
导演将爱情的命运交给时间——十八年,是相伴,是遗憾,还是相伴之后仍然遗憾?谁能预料呢?
多巴胺:缘,妙不可言
《爱在黎明破晓前》,是一个一见钟情的故事。
洋溢着青春的美好,偶遇的神秘,和坠入爱河的不可思议。
一切都是典型的多巴胺事件。
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
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尔是这样定义爱情的:浪漫的爱情不仅仅是一种情绪或一系列情绪,爱情更像是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驱动力,就像人类在饥渴难耐时需要获取食物一样,爱情用无法控制的欲望,驱使我们去获取另一种生死攸关的资源——伴侣。
大脑将爱情定义为关乎生存的重要事件,所以为爱情留了一个开关。一旦按钮被爱情启动,大脑的奖赏系统就会被激活。位于边缘系统的大脑奖赏中枢,会通过多巴胺的释放,制造妙不可言的幸福感——因为爱需要克服恐惧,去无限接近另一个陌生的个体,多巴胺是大脑给勇夫的重赏。
在多巴胺的鼓动下,在火车上偶遇的美国小伙杰西与法国姑娘赛琳娜做了一个大(疯)胆(狂)的决定——两个陌生的年轻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边走边聊,用了整整一夜的时间。
被恋爱冲昏的头脑,不再是正常的大脑,杰西与赛琳娜丢掉的理智,获得的充沛的体力,和那一夜中剧烈起伏的情感体验,在精神学家看来,与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非常相似。所以说,恋爱,是一场暂时的精神失常,并不夸张。
多巴胺与催产素:你是我的那杯茶
《爱在日落黄昏时》,是一个意难平的故事。
九年后,他们在巴黎再一次偶遇。杰西已为人夫、人父,并且成为畅销书作家;赛琳娜仍旧充满着理想主义者的激情,她读完了研究生,在职场上寻找着真正有意义的工作。
当谈起当年的错过,刻骨铭心的痛苦是难以掩饰的。
在欣悦感的产生中,爱情与毒品在大脑中使用的奖赏环路高度重合。从神经科学角度看,爱情非常类似多巴胺介导下的一种成瘾。所以,当爱而不得的时候,人所经历的纠结、落寞与伤痛,与毒品戒断的体验也高度相似。
九年里,除了痛苦,另外一个重要的情感就是思念——当再次见面时,浓厚的依恋淹没了彼此,在精神世界中,他们认定对方是此生唯一的另一半。
对于另一半的执着,是随时间推进,在爱情中发生的另外一个重要事件,神经科学称之为配对结合(pair bonding)。
在配对结合领域,最为专情的生物,不是人,而是著名的草原田鼠,它们坚守一夫一妻,一生一世,忠贞不渝。这种专情,吸引了社会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的目光,人们希望在它们身上了解专情的秘密。
这秘密就是催产素和血管升压素。
催产素最早在母亲的大脑中被发现,在分娩与哺乳时大量释放,促进母亲对婴儿的依恋,是大自然用来激发母性的秘密武器。如果说催产素唤醒的是母亲的柔情,血管升压素唤醒的是为母则刚的斗志,母亲那些护犊心切的战斗,源于血管升压素的作用。
人们惊奇的发现,在母子之间创建依恋(attachment)的激素,也是忠贞的爱情的缔造者。
与其他不专情的啮齿类动物相比,催产素受体在草原田鼠的伏隔核和前额叶皮层分布更为密集。用药物干扰这些催产素受体的功能,或者用基因工程方法降低这些受体的表达量,会让原本坚贞的雌性田鼠,“出轨”陌生雄性。科学家将这些受体表达量增高后,她们对爱情的忠贞又得以重塑。说明催产素是“专情的荷尔蒙”。
多个脑区的多种神经环路参与了依恋关系(attachment)的形成。a图,啮齿类动物脑中与依恋相关的神经环路;b图,人类大脑中形成依恋的神经环路。
催产素的神奇作用在人类中也得到了验证。实验人员给30名有配偶的男性鼻喷催产素,然后让他们面对一位颇具魅力的陌生女性。催产素能够使这些有妇之夫与艳遇之间保持更大的社交距离。
分别后的九年中,杰西与赛琳娜都没再能够再与他人建立真正的爱情关系,他们是彼此唯一的意难平。九年前的那个夜晚,多巴胺和催产素重塑了他们的大脑,爱情的神经环路似乎只为对方打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激情之爱消退,陪伴之爱绵长
《爱在午夜降临前》,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又过了九年,杰西与赛琳娜终成眷属,并且有了一对7岁的双胞胎女儿。为了家庭,杰西从美国迁徙到了欧洲。
他们之间,少了高甜,多了岁月静好的相伴。
爱情的高甜,是多巴胺的功劳。多巴胺用痴迷和渴望驱动我们去获得未来的伴侣,在被多巴胺充斥的头脑中,拥有是无趣的,获得才有趣。多巴胺是不安分的“预期分子”,它的关键词是“未来”。
但这种“激情之爱”只会持续12-18个月。而后,多巴胺退场,“陪伴之爱”登场。对陪伴之爱而言,关键词是“当下”。创造依恋的催产素和血管升压素是最为重要的“当下分子”,它们继续与大脑的奖赏系统合作,生产幸福感,让人享受当下,并且心满意足。
始于激情之爱的《爱在》系列,将第三部留给了陪伴之爱。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他们的一位朋友借对亡夫的思念,定义了这种陪伴之爱的美好。
稳定的伴侣关系是一种对生命的滋养,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长期固定伴侣的老人比单身老人平均寿命要长2年,并且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和中风的比例也更低。
然而,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稳定的婚姻面临的困难重重。因为人性本能中,有对婚外激情之爱的向往,也有面对冲突时对陪伴之爱的失望。
守护长久的伴侣关系(pair bonding maintenance)是一种挑战。最开始的浓情蜜意,并没有让杰西与赛琳娜的婚姻与众不同。女儿的出生,生活的琐碎,为婚姻做出牺牲后的怨言,让他们的婚姻危机四伏。
这个夏天,杰西与前妻所生的儿子升了高中,儿子在美国,父亲在欧洲,长期的父子分离令杰西倍感愧疚。他小心翼翼的问赛琳娜,能否举家迁往美国定居,好让他对儿子也尽到父亲的责任。
赛琳娜自然是不同意的,离开欧洲意味着失去工作机会。独立又充满激情的她,无法忍受成为一个靠丈夫供养的家庭主妇。他们终于大吵一架,暴怒的赛琳娜留下一句“我想我不再爱你了”,便摔门而去,关系似乎走到了尽头。
应对分离,大脑有一套维稳机制:单一伴侣的生物,与伴侣分离时是痛苦的。落单的草原田鼠大脑中应激通路会被激活,致焦虑的皮质醇释放增加,奖赏通路关闭,焦虑、抑郁,随之而来。这些负面的情感体验,“催促”它们重归爱侣的怀抱。
人类大脑也会编码失去伴侣的痛苦:功能性核磁共振显示,在丧偶的人的大脑中,与疼痛相关的脑区被激活。人脑的复杂性远超其他动物,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神经科学理论去概括和解释人类的依恋,但根据今天神经科学所掌握的证据来看,对于长久相伴这件事,大脑是认真的。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离婚或者丧偶总会给人带来强烈的精神打击,因为大脑不喜欢“分离”。
人类大脑中多个重要的神经环路与脑区共同参与了依恋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所以,爱会消失吗?那要看我们怎样定义爱,并且怎样感知爱。激情之爱消失后,陪伴之爱绵长。它一直都在,在心中,也深深地扎根在大脑中。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爱情的上半场;喜相庆,病相扶,寂寞相伴,待霜染白发,看细水长流,是爱情的下半场。岁月从不败美人,岁月也从不败爱情。人们迷恋的,正是经得住岁月考验的爱情。
精神疾病临床科研招募信息
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简称国家脑库)是中国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之一。国家脑库遵循国际规则收集与储存志愿者的全脑及相关组织样本,完成神经病理学诊断,并向脑科学研究者发送脑研究样本。携手全社会为攻克神经系统疾病作出贡献,用希望点亮未来。
网站:zjubrainbank.zju.edu.cn
工作电话:0571-88208619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医学院教B130室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材来源: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