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推举医者榜样,引领尊医舆论,促进人民健康。9月26日,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的第六届国之名医盛典在人民日报社举行,并发布第六届国之名医系列榜单,来自26个省份161家医院的305位优秀医生上榜。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李涛教授入选第六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榜单。
国之名医盛典是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主办的年度性医生学术活动,活动以“权威、客观、公正”为原则,以“推举医者榜样,引领尊医舆论,促进人民健康”为主题,旨在通过活动载体,形成促进我国名医成长的政策、机制、舆论、学术、社会环境,激发医生做名医的内生动力与职业尊崇感,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当天,人民日报社、国家卫健委医政司等领导、两院院士、全国三甲医院院长代表,全国各学科带头人等共同见证榜单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赵玉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张伯礼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董家鸿院士等出席。
国之名医系列榜单实行学术委员推举制,来自国家级临床专业协会、学会分会主委、候任主委、副主委等组成126名学术委员会成员和60名主席团成员参与候选推荐,覆盖130个学科(含亚学科或重大广谱疾病组)。经过学术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推举,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公示,候选人所在医院意见征询,主席团成员评议评审,联合主席审定并授权第六届国之名医盛典发布等五大环节,历时近三个月,最终确定榜单。
致力于守“心”,校正“失衡”的精神世界
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后,李涛选择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因为实习的时候,就已经见证了‘失衡的精神世界人’的生活状态,他们还处于世界某个封闭的角落,没有被发现、被理解、被关怀和也没有得到有效救治。”当时,怀揣着这份信念,她坚定地认为,未来在治病救人上,精神专科医生大有可为。
从此之后,她就开始深耕精神卫生领域,从精神医学临床开始做起,到教学和科研, 30余年的从医光阴,全神贯注在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早期诊断及全程治疗。
如今,精神健康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的最重要的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大众渐渐意识到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遇到精神健康的挑战,或罹患精神疾病。作为一位长期耕耘在精神医学领域的精神科医生,李涛认为,精神健康有助于提高个体认知能力、情绪调节、社交技巧和应对日常生活压力的能力。
所以,长期扎根深入临床,研究该工作之后,她展现出了出色的临床工作表现,彰显了医者的专业和敬业精神。不仅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也在努力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认识,打破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偏见。
重视对患者关怀与心理支持,李涛出色的能力和关怀精神,为精神科医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通过倾听、理解、情感支持、教育和综合性的关怀,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全面的心理支持和关怀。这些努力不仅改善了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还为患者树立了积极的心态和希望。患者和家人对于精神疾病的了解和认知是至关重要的。她积极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教育和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治疗的过程和预后的展望。她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易于理解的方式,确保患者和家人对治疗计划有清晰的认知,并能够积极参与到治疗中。
她开始寻找,她不停思考,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找到精神病的病理学原因,以便把这个人群从精神的桎梏中解救出来。
从那以后,她就一直全心致力于精神病发病原因的研究。在精神科病房担任住院总医师时,她曾有半年的时间完全与患者“焊”在一起,每天24小时都在医院,一周只回家一次。除了临床诊治病人,她还潜心研究课题,积累学识。她向往有一天,能拿出真正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人类减少痛苦。
在李涛从业的30多年间,我国的精神疾病防治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精神病医院数量显著增多,并不断完善、健全,初步形成城乡精神卫生医疗模式。如今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的李涛教授,依然秉持着当年的想法:“希望更多有志青年扎根精神医学事业,这个领域需要专业,更需要专心。”这是她的期盼,也是她对精神疾病防治事业的展望。
解决临床危急重症,创新性建设神经精神多学科联合会诊(MDT)
作为一名精神专科医生,李涛需要接诊各种患者,如何去承载病人的情绪和压力,也是医生的必修课。而作为医院的掌舵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精神科医院也需要变革,除常规工作外,更要创新性地去解决社会化大环境下精神卫生科需要解决的临床危急重症的能力。
就在不久前,不少人阳康后出现了一些情绪方面的问题,一名大姐上演“罗拉快跑”,只为躲避“追杀”的人。外界看来不可理喻的事情,多家综合医院也束手无策,查了头颅MRI、腰穿脑脊液等等,所有结果都未发现明显异常,也排除了比如类型比较特殊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家人已经被折磨够呛,甚至开始怀疑她“装病“、“没事找事”。
在精神科、抑郁症科、睡眠科、影像科、药学部等多个科室的专家联合会诊下,确定患者是病毒感染后出现的一系列精神情绪问题,感染后脑功能紊乱不能完全排除,而且抗病毒免疫治疗似乎有效。同时因为某些应激事件患者也出现了一系列心理变化,情绪、睡眠都产生了影响。患者这次生病是神经精神双重打击的结果,就像电脑的硬件和软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从而影响了电脑的运行。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患者病情逐渐好转,胆子变大了,思维变正常了,顺利出院。
而为这名患者诊治的MDT,就是李涛在该院创新性建设的神经精神多学科联合会诊。谈起建设的初衷,李涛坦言,精神科医生在诊疗一名精神科患者时,不仅要关注症状表现,还需要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和环境因素等,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症状特点、身体状况和治疗偏好等因素,明确疾病诊断,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法。这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疗法、社会支持和康复计划等多种综合治疗手段的有机结合。如何才能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个体需求,就需要注重治疗的精准性、持续性和动态性。
而神经精神症状错综复杂,有时难以甄别,不仅给病人和家属带来困扰,也给临床医生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浙大精中(杭州七院)成立了神经精神联合诊疗(MDT)门诊,由李涛教授牵头指导,神经内科联合精神科、老年精神科、放射科、物理诊疗中心、儿童心理科、临床心理、脑功能调控、药学部等专家参与,针对神经精神系统的复杂、疑难杂症,由相关学科专家组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共同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个性化诊疗方案,为复杂疑难患者带去福音。
注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李涛团队一直十分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诊疗发展,并将一些可行性的创新方法付出行动。例如通过建立青少年数智大脑平台,创造性地构建了心理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实时监测和评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动态筛查和多元化评估。相关的科学论文已发表了10余篇,并且开发了成熟度高且通用性强的工具,将智能化技术与人工服务相结合,构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智大脑决策系统。该平台系统已经在两个省份的四所大学进行了内部测试,具备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李涛十分注重培养青年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鼓励青年医师积极参与患者诊疗过程,培养他们的临床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亲自指导他们处理各种临床情况和疾病。组织病例讨论和团队会诊,鼓励青年医师积极参与。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和分享经验的机会,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引导青年医师分析病例、制定诊疗方案,并帮助他们提高临床推理和诊断能力。积极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组织专题讲座、学术讨论和研讨会,邀请青年医师参与,并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医学信息和研究进展。鼓励青年医师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临床实践指导、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病例讨论和团队会诊、临床技能培训以及专业知识分享,为青年医师的临床能力培养提供支持和指导。
长期以来的深耕,李涛致力于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治、早期干预和机制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通过临床和基础紧密结合的系统研究,推动了精神疾病发病机制的揭示、生物学标记的建立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近年来在精神分裂症兴奋/抑制失衡机制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极有成药前景的新型靶向小分子化合物。
因为选择,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她从一名刚刚毕业的医学生,到现在的学科掌舵者,从青丝到花白,从单纯医疗服务到医、教、研多重角色,她怀着对精神事业的执著和对患者的热情,用勤奋和智慧冲锋在精神学科发展的最前沿,成为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国际知名的专家。
但她也看到,近年来,精神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公众也逐渐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知有了改观,能主观意愿寻求医生帮助的患者越来越多,就诊需求越来越大。“同儿科医生紧缺一样,我国目前精神科医生的数量同样面临巨大缺口。随着焦虑症、抑郁症等轻型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逐年增多,精神科医学人才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对此,李涛希望有更多有志青年加入,立志为祖国的精神医学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文中图片均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党建办
编辑: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