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蔡建华,从青丝到银发默默守护近60载的精卫人。
1964年8月毕业于温州医学院,1995年11月晋升为主任医师,从事精神医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60年,具有扎实的精神科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处理本学科疑难杂症。1984至1993年任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职务。先后承担WHO及省、局多项课题,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编写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精神病学(第三版)》、《儿童心理卫生教育》、《医学心理学》等专著三部。
每周二上午是蔡建华老院长在医院的坐诊时间,八十二岁高龄的她,亲切慈祥,银发如雪,精神矍铄,德高望重,作为上世纪60年代就进院的老职工,又是继创始人沈慕慈院长卸任之后担任掌门人长达9年的老院长,是当之无愧的七院“活历史”。
耄耋之年心系患者,每当谈及五十年代七院披荆斩棘、从无到有的创业史;谈及老一辈七院人开荒拓土、默默奉献的奋斗史,蔡院长总是感慨万千,说到这就是今天一直说的初心与使命啊。
“1964年,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七院工作,所有职工加起来只有90多人。医院离市区远,只有松木场到留下的一辆6路公交车,上下班比较艰难。”蔡院长回忆,当时医院宿舍和食堂是茅草棚,病人的被服由工人拿到沿山河用棒槌打洗,食堂的菜要到10多公里远的龙翔桥菜场采购。院内只有一台接近报废的救护车,急诊室只有血压计、听诊器、电休克治疗仪,要管好精神病患者,大家想尽了办法。“为了让发病的患者安静下来,我们先注射胰岛素,再喂葡萄糖、喂饼干,常常被躁狂的病患打骂。”
“我是女同志,身材又矮小,来之前也哭过。后来通过党校学习,认识到精神病也是一种疾病,总要有人去为之服务,既然党需要我,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呢?”
当时的社会对精神卫生工作还存在歧视,在别人眼里,精神病医院的医生整天和“疯子”打交道。有的医护人员动起了离开的念头。当上院长后,为了留住人才,蔡院长亲自去医护家里动员,做家属思想工作。
“那时没有津贴,医护人员都是任劳任怨为病患工作,遇到病人绝食,我们就一口一口喂,经常被吐得满脸满身都是,我也曾被患者打得手部骨折。”不过,蔡院长还是定了规矩,对患者要骂不还口,一旦违反,将影响晋升、工资、奖金。
蔡院长说,当年沈慕慈院长建院之初,就坚持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院宗旨,“以病人为中心”、“常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做一个精神科医生,医德、道德品质更应该高尚”都是她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
作为拥有数十年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专家,在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蔡院长有着很深的造诣。精神疾病是一个因病返贫的疾病,常常给患者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蔡院长几十年的行医过程中,每每患者来找她看病,看到患者的病情和家庭条件,总想着能用最少的费用、效果最好的药去平复患者的痛苦。
“医院刚建立那几年,大家过得都挺清苦的,医院老人们都记得,那时候的医疗条件比较差,说白点儿,就是——穷。但是,穷归穷啊,医院要建设、患者要治疗啊!有些患者家里实在是困难,连配药的钱都拿不出,我们就帮着申请减免医疗费,甚至自掏腰包为患者买药。”蔡院长回忆,那时医院里每个病房都有保管员,他们将收集的废报纸、糕点包装、饮料瓶子等变卖,用于病房开展公益活动。
86年9月沪杭工休联欢会
早年有些患者入院之后,一住就是几十年,有的患者家属到后来就再也没来过医院,原因有很多,家里没人管、经济条件困难、失去了联系方式……“不管什么理由,进了七院,我们就要照顾到出院!这是我当年经常跟他们说的一句话。这是我作为一名医生坚持的原则。” 蔡院长的原则,这一坚持就是近60年。
医院建立初期物资匮乏,收入有限,蔡院长总想着给条件困难的患者补贴一些,于是带着大家在医院边上找了块空地,一起挽起袖子,自己开垦,种菜养鸡,得来的东西全都给了患者们增加营养。当年有一位孤寡老病人,年迈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蔡院长便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到患者家里,帮她收拾屋子、洗晒棉被。看到老人家里缺吃少穿,便号召大家自发捡拾“肥皂果”、“废旧纸板”换钱给老人买米买油买衣服,一直到老人去世为止。
经历过医院建立初期最艰难的时光,蔡院长早已将七院作为自己真正的家,从八十年代起,便每年统计行风建设相关数据。单1991年全年便有47人拒收病人钱物达4470元(当时杭州人均年收入2708元),向洪水灾区捐款2675元。也是从那时起,医院逐渐形成了“以拒收红包”为荣的良好氛围,为今天的“风清气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6年6月江干区闸弄口分院成立
(第二排左四蔡建华)
精神卫生工作任重道远,人才传承也是重中之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蔡院长建立了医院主任、主治、住院医师三级查房制度。
“当时我们医院实行住院总医师负责制,以前每天晚上我总要带着医生去各个病房巡视,结合疾病对住院医师讲课。我们还建立起疑难病人讨论制,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和病例讨论,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那时候,医院将年轻医生送到北京、上海、南京、成都、湘雅等地的医院培养,组织继续教育学习班,针对分配到医院投入精神科工作的年轻医生,进行基础教育培训。“当年萧山、余杭、桐庐、建德等地精神病院的医护人员,都是由我们医院派出的医疗队去培养和传帮带,以后才逐渐建立起各个县级精神病院。”蔡院长说,如今杭州和下面的各县都建立了精神卫生领导小组,精神卫生工作快速全面发展。
荀子曰“道虽逊,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自2001年退休后,蔡院长仍一直坐诊特需门诊,她的身后追随着许多老病人,时不时和她分享喜怒哀乐。一次在外院坐诊,一个小伙子一进诊室,就握着蔡院长的手连连感谢。
“他说‘蔡医生,我终于找到你了’。我问他是谁,他说是几年前我的一位患者,后来病情好了,考取了江西南昌一所大学,趁着假期特意来看我。”提起这个小伙子,蔡院长语气激动。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她说只要“我还能来医院,病人还需要我,我就一直还会来”。
文中图片均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党建办、医务部
编辑:李小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