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医师报 ,作者融媒体记者贾薇薇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面向全国400万医师;关注医生、聚焦医事,依托国内各学科领域的意见领袖,传递医学专家学术思想。关注医师报,关注大医江湖www.mdweekly.com.cn.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今年是李涛出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的第二年,李涛上任时的诺言言犹在耳,“将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建设成国内乃至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精神专科医院。”
两年时间里,李涛带领这个68年历史的国内知名三甲专科医院,向这个目标规划和蓝图在一步步推进中:采用国际化标准筹建的浙江大学脑机调控临床转化研究中心精神疾病分中心运行良好,研究型病房已投入使用,临床专家和基础科学家紧密合作,医院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也已成型。
同时,医院作为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承担单位,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在杭州搭建了三级心理社会服务体系网络,通过进入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为不同的人群提供服务。
科研实力与临床资源融合,打造国际一流研究型精神专科医院;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交映,推动精神卫生的普及与发展。“未来,我们将着力培养出更多的临床诊治水平都非常优秀的医生,在基础及临床应用领域开展更多的研究。”大鹏一日同风起,伴随中国科技及经济实力的腾飞,李涛将带领医院持续向着精神医学学科创新发展之路,奋进!
脑机调控 照进现实的科幻之梦
脑机互动是人类古老的科幻梦,从电影《攻壳机动队》的“大脑插管”,到《骇客帝国》的机械“母体”,到现在被热议的元宇宙。精神、大脑依然是复杂而神秘的领域。
2021年,浙江大学脑机调控临床转化研究中心精神疾病分中心落户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脑机调控,这个充满后现代意味的词汇,带着一身的科幻感,将精神疾病诊疗与现代科技融合。
“精神疾病是大脑的疾病,”李涛介绍说,大脑生病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改变?脑机调控简单理解就是将大脑和外部的测评工具相连,引入人工智能等现代测评手段,对大脑功能活动进行评估。而所谓的“调控”是指在评估后,外接设备能够进一步针对大脑疾病进行功能调控和治疗。
“我们可以通过无创性的电、声音、光等技术对大脑功能活动进行综合检测,”李涛介绍说,“通过专业治疗仪器,结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对大脑功能异常进行调控,达到缓解、治疗疾病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对大脑功能进行再评估,调整治疗方式,最终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目前临床治疗精神心理疾病大多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李涛说,我们对精神疾病的发病机理并不十分了解,导致治疗难度提升,一方面新药物的研发过程漫长,对于精神疾病来讲,药物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另一方面神经调控、脑机调控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其融合了最前沿的多项技术,尤其适用于难治性精神疾病及心理障碍患者,用无创的方法让患者恢复功能的同时,还能避免或减少药物的一些不良反应。“目前我们的临床实践也证明,结合现代技术的脑机调控、神经调控,起到的治疗效果可能要好于单独使用药物治疗。”
临床转化 打造规模化研究链和产业链
脑机调控临床转化研究中心是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整体设计和改建的,分中心的成立运行,体现了李涛带领下的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创新性规划和决心。2021年,分中心挂牌,研究型病房也投入使用。
走进研究型病房,似乎和普通病房差别并不大,但里面看似医院“标配”的设备却大有文章。比如床垫是智能化设施,患者睡着觉就能检测生理及睡眠指标,并能实时将数据传输到仪器上进行评估、分析。穿着白大衣的有临床医生也有科研人员,两者一同工作,紧密衔接,科研服务临床,临床又反馈科研,形成闭环调控。
研究型病房的科研成果推陈出新,目前马上就要完成临床试验的是一项精神疾病光疗新产品“光疗眼镜”。“我们的研究项目与临床密切相关,比如现在抑郁症患者和睡眠障碍的患者很多,光疗法可以通过特殊光照对患者进行治疗,为了方便患者使用,‘光疗眼镜’为可穿戴设备,眼镜可以发出特殊光,通过视网膜到达颅内,以此调节大脑功能。”李涛介绍说,以临床为导向,以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单位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开展。
“我们的研究目的不是为了发几篇好文章,也不是为了‘炫’我看到或发现了一个什么新东西,而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为患者服务的临床应用。我希望临床医生的科研,是针对临床问题的研究。”李涛说,从临床出发,再反馈到临床应用,这是研究型病房,也是转化医学的重要意义所在。
目前,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精神医学转化学科是杭州市的高峰学科,李涛希望通过临床和基础研究,寻找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将相关的新药在临床上运用,并将基础和临床结合起来,最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服务。
三类人才 打造精神学科国际化之路
大脑像大海一样神秘莫测,吸引着人们不断对其探索研究。“我们要把临床与研究结合起来,以比较熟悉的抑郁症为例,科研人员们想要找到为什么人们会得抑郁症?得病后大脑是否有改变?有哪些改变?导致抑郁症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遇到了更大的刺激和应激却不会患病?”李涛谈到脑机互动、转化医学、临床科研这些词汇的具体含义,“对疾病的认知是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前提,另一个重大课题是诊断后的治疗,患有同样疾病的患者,用药后可能效果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因素导致的?精神科医生、科研工作者需要找到背后的原因,才能指导临床,进而选择适合每个患者的治疗方式。”
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有赖于更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精神疾病的工作中。曾被人不理解“为什么选择精神病学”的李涛也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到精神学科中来。与其他学科不同,脑机调控和转化医学等新时代学科的发展,要求精神科不仅有临床医生,还要具备科研工作者、信息专家、计算机专家等多领域人才。
“第一类人才是临床医生,对愿意从事精神科的年轻医生,医院要投入更多资源从诊断、治疗疾病等基础知识进行培养,壮大精神科医疗队伍的综合临床实体;第二类人才是愿意从事精神疾病研究的科研人员,精神学科还有太多的未知领域,需要大批‘医学科学家’投身其中;第三类人才是脑科学相关专家,包括神经学家、计算机专家、信息专家等,能够和我们一起研究精神疾病。”李涛认为精神疾病的发展之路,就是要海纳百川,融入各类人才,打造临床、研究、科技的学科模式。
今年7月,李涛全票当选第三届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这意味着她将有更多的机会为精神科医生这支队伍服务,“精神科医生可能有一些特殊性,社会上不一定那么理解我们,所以我会和学会一起,为精神科医生提供学习和自我提升平台的同时,加强宣传,让社会了解精神科医生的临床技能和能为公众提供的服务,希望精神科医生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无论是具有68年历史的知名三甲医院的“掌门人”,还是浙江省精神医师分会的会长,李涛始终将创新作为目标定位。“我有责任带领医院向着创新性目标迈进,走出我国自己的精神学科科研特色,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技术,推进人们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同时立足医院、学会,培养一批临床技能、治疗手段、治疗方法都非常优秀的精神科临床医生。慎始敬终,行稳致远。而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卫生服务。”
文中图片部分为原创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医师报
编辑:李小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