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你有没有经历过内心的“至暗时刻”?据统计,全球有四分之一的人,在某一时刻,有过心理问题。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惊恐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人格障碍、老年认知障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不断增大,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与躯体疾病一样,心理疾病也是一种病,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
但沉重的病耻感往往让人不敢就医,旁人的揣测、议论、不解,都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为了呼吁更多人重视心理健康,提升公共心理健康素养,浙大精中(杭州七院)在10月10日举行了世界精神卫生日大型义诊活动,为更多有需要的人带来健康心理咨询。
孩子得不到的关注和爱
只能从手机里找
“我妈妈每天拿着手机疯狂购物、刷剧,我爸爸整天窝在沙发上刷短视频停不下来。他们天天手机不离身,上厕所都要拿着,为什么我就不能玩?”12岁的小文(化名)大声控诉着爸妈禁止他玩手机的行为。
原来小文的父母平时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关心他。而经常一个人在家的小文,逐渐迷恋上了手游。刚刚过去的暑假,他几乎每天都要玩手机8个小时以上,已经有了严重的网瘾。甚至开学后,他还将手机偷偷带进学校,在课余时间“争分夺秒”地玩,被老师发现后竟扬言要走极端。回家后,小文父母不分青红皂白严厉地批评了小文,一家人的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像小文这样因为手机引发家庭矛盾的例子不少。”浙大精中(杭州七院)青少年心理专家朱丞感触很深,义诊中,不少父母带着孩子来咨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技能障碍、网络成瘾等问题,“有的孩子因为迷上手机成绩下滑,产生严重的睡眠障碍和厌学情绪,一踏进校门就说头痛、心慌,在家也不和家人说话,天天躲在房间里玩手机,甚至出现自残行为。”
当下,儿童青少年凸显的精神心理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从浙大精中(杭州七院)近5年的接诊情况来看,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问题增长趋势明显,网瘾的背后可能存在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易被忽视的问题。当家庭环境不和谐时,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脑海中的橡皮擦”
阿尔茨海默病失去的不仅仅是“记忆”
除了日益凸显的儿童青少年问题外,老年人随着认知功能减退,从而爆发的失忆、性情大变、生活难以自理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很多人老去后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2年前,72岁的王阿姨(化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记忆力下降,刚开始时是做事情经常丢三落四,随时随地找手机、钥匙成了她的“家常便饭”。到了后面她直接会忘记上一秒刚说的话,或者刚做的事。对此,王阿姨时常会呆愣在原地,总是重复地问同一个问题,但对于一般的家务料理她还能勉强应付。
“人老了记性就是会变差的,这很正常。”王阿姨和家人从没有觉得记忆力下降是一件值得重视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最近1个月,王阿姨突然变得疑神疑鬼的,怀疑她的儿媳妇偷她的钱,但儿媳妇坚决否认,两人各执一词,家人间闹得很不愉快。过了几天,王阿姨又怀疑儿媳妇偷了她刚刚洗好的衣服,坐在地上大哭大闹。面对如此荒谬的事情,这时家人才意识到王阿姨可能精神出现了问题。急忙带着她来到了浙大精中(杭州七院)老年精神科迟淑梅副主任医师处寻求帮助。
经过完善的检查,结合记忆、认知等相关检测,最终王阿姨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后续经过医生科学的诊治,家属的理解及无微不至地照顾,患者的猜疑症状逐渐缓解,记忆力也较前有所改善,家庭生活也随之恢复了平静。
由于目前还没有特定的药物可以治愈阿尔茨海默病,因此,早期干预成为了治疗的关键。“当前已经明确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改变出现在认知功能下降的 10-20 年前,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三四十岁的时候,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改变可能在脑内就已经开始了。这一阶段称之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一阶段,可是早期疾病无明显症状,往往难以察觉。”迟淑梅说。
但只有在疾病早期干预,才有可能为病程按下暂停键,到疾病中晚期时,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患者可能会出现生活难以自理等情况,对家庭和社会都是沉重的负担。因此,专家提醒,从二十几岁开始,大家就要开始有意识地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并时刻关注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
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
精神疾病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据悉,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常见的精神疾病有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精神疾病日益受到关注。而且更重要的是,精神疾病并非罕见,它如同身体疾病一样普遍存在。例如32岁的小李(化名)原本是一位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但由于工作压力过大,逐渐出现情绪低落、失眠、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的症状,经诊断患上了抑郁症。还有23岁的小张(化名)在经历了一次重大挫折后,总是莫名地感到心慌、紧张、坐立不安,最终被确诊为焦虑症。这些案例表明,精神疾病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
然而,精神疾病并非不可治愈,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关键。许多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社会支持,其实是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恢复正常生活。但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存在误解和偏见,不少患者因害怕歧视而不敢就医,延误了治疗时机。
另一方面,神经精神症状错综复杂,有时难以甄别,不仅给病人和家属带来困扰,也给临床医生带来极大挑战。浙大精中(杭州七院)院长李涛表示,“以帕金森病为例,部分患者会以睡眠、情绪问题为首发表现,很多患者发病后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国内外研究发现,至少一半的帕金森病患者中后期会出现抑郁情绪,如不及时管理控制,会妨碍本病的治疗,多学科联合会诊可以更好地为这些患者服务。”
在这种背景下,去年2月,浙大精中(杭州七院)成立了神经精神联合诊疗(MDT)门诊,由李涛教授牵头指导,神经内科联合精神科、老年精神科、放射科、物理诊疗中心、儿童心理科、临床心理、脑功能调控、药学部等专家参与。MDT门诊每周一下午开诊,针对神经精神系统的复杂、疑难杂症,由相关学科专家组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共同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个性化诊疗方案,为复杂疑难患者带去福音。
文中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使用
素材来源:每日商报
编辑:BB